许世龙 任弘洋 孙浩然
(贵州大学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03)
【摘要】我国西北地区土壤沙化危害严重,引起土壤退化,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经过长期治理,西北地区土壤沙化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土壤沙化形势尚未根本转变。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综述了西北地区土壤沙化研究现状,系统分析了过去在土壤沙化防治工作中的不足与缺陷,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和解决措施,以求为未来西北地区土壤沙化防治工作提供有益思路和借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土壤沙化;西北地区;干旱;土地利用;沙漠
土壤沙化是在风蚀和风力作用下,有机质含量较多的土壤或可利用土地变成含沙量较多的土壤或土地,甚至最终变成沙漠的过程。在我国西北干旱及半干旱地区,近年来由于过渡放牧、农田开垦等人为原因,造成大面积植被破坏,土壤因失水而变得干燥,土壤黏性降低,土粒分散。而在风力减弱地段,风沙颗粒逐渐堆积于土壤表层而使土壤沙化。因此,土壤沙化过程包括土壤的风蚀过程及较远地段的风沙堆积过程,土壤沙化会使土壤贫瘠化、粗粒化,相应的土地演变成荒地[1]。
1 西北地区土壤沙化研究现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西北地区先后建立了多个治沙中心和综合试验站,通过对土壤沙化地区考察和研究,基本明确了土壤沙化地区分布范围和基本特征。70年代后期,针对土壤沙化趋势,国家相继启动了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包括“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中西部退耕还林 (草)工程等。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3S技术不断完善,许多学者开始利用3S技术研究西北地区土壤沙化过程,研究人员掌握了大量精确数据,提高了土壤沙化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2]。新世纪以来,我国土壤沙化趋势整体得到初步遏制,土壤沙化程度减轻,植被状况得到改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毁林开荒、水资源滥用、过渡畜牧等人类活动,西北地区土壤沙化面积仍然处于扩展状态,但扩展的速度已经趋缓。
2 土壤沙化防治工作的不足与缺陷
2.1 违背自然规律,防治脱离实际
在防治土壤沙化过程中,存在违背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盲目改变本地固有景观格局的现象。我国受青藏高原隆升影响,土壤沙化地区分布相对世界同纬度带偏北,自然带的分布决定了沙漠土必然是西北地区土壤类型的典型代表,因此,试图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的方式完全代替原有土壤沙化区是不可能的[3]。在内蒙古部分人工林区,因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树木生长所需水分难以获得有效补充,只能勉强维持存活,这些人工林既无法阻挡风沙肆虐,也没有可利用的经济价值,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新一轮的生态退化。
2.2 单纯依靠政府,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传统观念和认识上,多数人认为政府是防治土壤沙化的唯一力量。以至于无论是在政策和法律制定层面还是在具体规划以及实施方面都忽视了市场机制的重要性。事实上,通过防沙治沙,减缓甚至逆转土壤沙化趋势,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企业运作方式投资土壤沙化区冶理与开发的做法应给予充分肯定,国家应当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其中,使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成为防治土壤沙化事业的积极力量,这是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管理体系,使之与防治土壤沙化事业相配套,这方面工作显然落后于土壤沙化紧逼的步伐。
2.3 注重工程建设,轻视保护工作
植被保护是防治土壤沙化、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对策之一。长期以来,对西北部分土壤沙化地区虽然投入巨大,效果却不明显,主要原因是边治理边破坏,治理的步伐跟不上破坏速度,仅仅片面强调治理,注重兴建大规模工程,没能把以防为主、保护优先作为首要原则加以落实[4]。防治土壤沙化首要考虑的是对现有可利用土地给予有效保护,对植被相对较好的地区利用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进行修复,防止土壤沙化继续蔓延产生新的生态破坏,这也是防治土壤沙化最基本的措施。然而很多现实情况却是,已经经过治理的地区得不到长期有效的保护,滥牧、滥伐、乱挖等破坏现象依然存在,以致陷入到治沙后造沙、造沙再治沙的恶性循环之中,那么我们治理土壤沙化的速度永远跟不上土壤沙化发展的速度。
3 未来防治对策探讨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不利自然背景下,要遵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原则,进行全面规划,逐步建立起防、治、用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协调的防沙治沙体系,努力改善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建议未来西部地区防治土壤沙化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3.1 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
防治土壤沙化工作应当结合西北地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生物措施或生物与工程相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乔灌草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要根据立地条件选择植物品种,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降水较少,水分条件相对较差的干旱土壤区应该实行围封保护,休牧禁牧,禁止滥采乱挖、乱砍乱伐,封沙育林育草,可适当增种防沙抗旱的特有植被,重点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对于极端干旱、植物生存条件极端恶劣土壤沙化区,不宜硬性安排植树造林。
3.2 提高科技含量,注重人才培养
众所周知,防治土壤沙化工程是一项跨多门学科,多个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进行广泛的研究才能有足够把握展开治理,要重视科技在防治土壤沙化工作中的作用,增加技术设备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加强沙地综合开发利用方面的合作。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使西部地区的矿产、水、植物等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强化土壤沙化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完善土壤沙化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包括土壤沙化综合治理技术与可持续经营模式研究和示范、土壤沙化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等[5]。
西北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应当加强地方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培养专门的治沙造林人才,培养基层技术人员,引导人才合理分布,充分发挥现有技术设施、设备的作用,推广、普及治沙造林成果和成功经验,从而推进土壤沙化防治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3 拓宽融资渠道,立足实际,着眼未来
防沙工程的背后有着强大的资金支持,而资金支持不能单独依靠政府投入,应当拓宽防治土壤沙化融资渠道,促使土壤沙化治理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土壤沙化的治理要与农牧民的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在改善生态的同时,配套后继产业的发展,立足生态建设成果的转化利用,加快培育和开发稳定增收致富的产业,实现退耕还林后“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走出一条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三赢”之路[6]。
此外,土壤沙化趋势之所以难以遏制,一方面源于很多人对防治土壤沙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防治土壤沙化与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在我国防治土壤沙化工作中,虽然涌现过很多先进模范,但是由于防治土壤沙化工作具有周期长、回报慢、风险大、后续资金难以为继的特点,治理者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来冶沙,结果却是生态环境虽有所改善,可很多治沙者却因此陷入经济困难的窘境,很难对其他民众产生示范带动效应,也极大削弱了他们的治沙积极性。因此,对已经治理好的土壤沙化区,国家应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使治理者摆脱经济困境并有所收益。同时,对承包治理土壤沙化区的人员应给予技术方面的支持,以减少低效的劳动。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境建设,片面追求短期利益。防沙治沙是一项利在千秋,功却不一定在当代的工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生态环境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将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到政府政绩考核标准,因此很多地方政府在土壤沙化防治工作中目光短浅,好大喜功,治标不治本,不寻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结果更是事倍功半,土壤沙化趋势难以得到有效遏制[7]。应当在我国土壤沙化趋势明显的地区建立监测和预警系统,将环境成本纳入到经济核算体系,将生态建设指标作为政府政绩考核标准,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教育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当前防治土壤沙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健全完善各级治沙工作机构,实行专项工作目标责任制,从制度上扫清阻碍防治土壤沙化工作的体制机制障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季方,樊自立,赵贵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土壤沙化发生条件及对土壤性状影响[J].中国沙漠,1996,2:161-165.
[2]张仁健,周家茂,曹军骥.中国沙漠化及其防治[J].中国粉体技术,2007,1:1-5.
[3]张荣群,刘黎明,张凤荣.我国土壤退化的机理与持续利用管理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3:52-54.
[4]高照良.黄土高原沙地和沙漠区的土地沙漠化研究[J].泥沙研究,2012,6:1-10.
[5]白一丁.发展沙产业:治理沙漠化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以鄂尔多斯地区为例.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11.
[6]康晓达.西部地区沙漠化问题及其防治对策[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2:35-38.
[7]沈孝辉.中国沙漠化现状与对策反思[J].人与自然,2002,6:5-19.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