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建筑毕业正文

中小学管理中的教师关怀刍议

  • 投稿城市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638次
  • 评分4
  • 28
  • 0

曹令敏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济南250037)

【摘要】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生存处境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工作任务繁重,健康状况堪忧;心理压力过大,职业倦怠感明显;福利待遇偏低,优质教师流失严重。令人忧虑的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况,主要源于中小学管理工作对教师关怀的漠视与缺失。首先是现行教师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其次源于对教师角色的传统认识;其三,反映在社会公众对教育、教师的要求提高与教师自我水平提升的矛盾。因此,在中小学管理中要注重对教师的关怀。学校管理者应确立人文关怀意识,适度满足教师的多种需要;逐步完善教师评价机制,着力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造就教师恬静雅致的心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学校管理;人文关怀

中小学教师肩负着培育准公民的历史责任,承担着相对繁重的工作任务,理应受到学校领导和社会公众的关爱。特别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更需要赋予一定的精神关怀。关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发展,已成为当前中小学管理的重要课题。

1中小学教师生存状况审视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教师职业成为热门职业之一,然而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生存处境仍不容乐观。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让我们有些担忧——不是他们缺乏敬业精神,也不是他们缺乏专业修养,而是他们的生存状况。”[1]可谓一语中的。

1.1工作任务繁重,健康状况堪忧

近年来,中小学普遍重视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但是“学生减负,教师加压”,给原本就负担不轻的中小学教师又增加了诸多压力。据调查,现今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班主任的工作量一般要超过10小时,一些寄宿制学校的农村教师白天当教员,晚上还得做保安,一天24小时几乎都用在了工作上。[2]甚至假期也被各种补习、检查和集训充塞。在繁重的体力和精神压力下,中小学教师较为普遍地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带病工作成了他们的职业习惯。

1.2心理压力过大,职业倦怠感明显

从职业特征和职业需要来看,教师应该是人格最完善的群体。他们应该生活得最快乐、精神应当最充实,并用这快乐和充实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否则,如若不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育中去,必将导致教育的低效甚而无效。而中小学教师的现实心态恰恰并不理想,“他们普遍语言无味,表情不丰富,总是给人一种随时都可能‘传道、授业、解惑’的感觉”。[3]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数千名中小学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教师有51%存在种种心理问题,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属于“轻度心理障碍”。[4]另一调查也显示:大部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明显,表现为“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低。”[5]可见,在教育倍受关注的同时,中小学教师也承受着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持续的心理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时刻被这些压力侵蚀着,无暇审视自己的精神生活,知识结构渐趋老化,随时面临职业危机。

1.3福利待遇偏低,优质教师流失严重

随着教师社会地位的上升,工资待遇也逐年上涨,但就中小学教师难以计量的身心付出而言,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的待遇仍属于社会低层。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就更加不容乐观。教育是神圣的,但教师不可能都是圣人,他们首先是一个个普通人,自身生活在低收入水平上徘徊,却要跨越这种基本需要去达到精神的自我实现,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似乎不太现实。许多抱着美好理想和愿望的青年教师纷纷想办法“跳槽”,尤其是优秀的骨干教师。在回答一份调查问卷中,面对“如果有相同待遇的其他工作可做,是否愿意改行”的问题时,竟有85%左右被调查的教师选择了“愿意”和“非常愿意”。[6]如今,各地的公务员招考,总有大批教师报名,部分地区不得不采取限制名额的办法,以维持教师队伍的稳定。至于工资偏低甚至拖欠工资的小城市和农村学校,教师流失现象则更为严重。

2中小学管理中教师关怀缺失的原因分析

令人忧虑的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况,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还是源于中小学管理工作对教师关怀的漠视与缺失。

2.1教师评价方式的单一性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育人工程,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亦应包含许多侧面,必须打破评价的唯一性“症结”。目前在不少地方的中小学教育中,学生的考试分数及其变体——“升学率”依然是评价教学质量和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一方面要抓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教出好成绩、学生考出高分数,两个方面本不该发生冲突,但在现实中其矛盾却变得越发激化起来。同时,教师职称晋升、评聘评优、工资奖金的发放等也都以此为最主要依据。于是,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各种模拟考都来了,考完以后便是给老师和学生排名次,“考”已由老师的“法宝”,变成了老师最大的压力和心痛,分数也成了老师的“命根子”。教师们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以牺牲自己的教育理想为代价,一心扑在“分数”上。为了分数,学校管理者频频给教师施加压力,甚至导致“末位淘汰制”的盛行。在分数和排名面前,对教师的关怀早已成了被学校管理者所遗忘的角落。

2.2对教师角色的传统认识有待改变

一直以来,人们都给予教师太多的赞誉和期待,“蜡烛”、“春蚕”、“人梯”、“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几乎成了教师的代名词,学校管理者更是经常用这些美誉去引导、鞭策老师,要求他们“只求奉献,勿求索取”。而“教师也是活生生的人,任何教师都有其自身的生活史以及基于这一生活史所形成的理念与信念。且这些理念与信念未必能完全同社会支配阶层的需要或主流价值取向相吻应。”[7]时代在变,观念也在变,继续以传统的观念去约束教师已不太现实。敬业精神应该有,特别是教师行业更不能少,但是做“红烛”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最基本的人文关怀,不意味着都该当要苦于奉献和不要回报。教师群体情感丰富,更需要学校管理者和全社会的关爱,尤其是生活上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以激发其更大的工作热情。

2.3社会公众要求提高与教师自我水平提升的矛盾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现在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注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政府和民间对教育事业日益关注,对教育和教师的期望也随之大大提高,尤其是随着家庭对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逐年加大,家长对教师的期望也已达到了很高的程度,高期望就意味着高要求,高要求就意味着教师们的高付出甚至超付出。但是为了适应新的教育改革形势需要,教师队伍的整体现状并不乐观,每一位教师几乎都要发展和提升自身的水平。教师们在保障日常教学的前提下,还要挤时间、花金钱去进修,去考各种证书,如:普通话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继续教育证等;评聘职称还必须参与课题研究、发表教研论文、提供获奖成果等。所有这些都是在职的新老教师所必须面对的新问题,这意味着升学率之外的又一重大压力。我们必须看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既满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又满足来自社会和家庭的高期望,短时间内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属于新型教师文化建树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渐进、漫长的,这既需要中小学教师自身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公众的关心和理解,学校管理者必须正视社会公众要求提高与教师自我水平提升的矛盾。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角色,学校管理者必须引导教师摔掉沉重的“升学率”包袱,用发自内心的真诚和热情共同面对学生鲜活的生命。所以,深入分析和研究教师生活,关怀教师的精神状态,是中小学管理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3中小学管理中实施教师关怀的几点建议

管理心理学认为,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目标是激发人们的心灵、欲望及想像力和创造力。因而管理的一切技巧都基于人本,管理的方法也应采用人文模式。在中小学管理中注重对教师的关怀,正是人本管理的体现。教师受到学校领导的关爱,然后才能以数倍的热情去关爱学生,实现师生的和谐发展和共同发展。

3.1确立人文关怀意识,适度满足教师的多种需要

教师是知识、思想和文化的传播者,同时也是普通的社会人,他们也要首先满足生理、安全、交往等基本需要,然后才考虑人格的建构、强烈的个人成就感和充分的自我实现。教师的职责就是用自己广博的学问和美好的品行去影响学生,使他们心灵睿智向善。教育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人性观,相信教师都是努力想把学生教育好,想把工作做好,误人子弟的教师毕竟是极少数。教育管理方式应针对教师的劳动心理特征和人格特征,实施人文管理,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压力重重的中小学教师需要的不是无情的鞭策和可能下岗的威胁,而是真切的关心和热诚的鼓励。学校管理者要通过耐心细致的调查获取真实的反馈信息,肯定并感激教师的付出和辛劳。美国俄亥俄州NorthCantonHoover高中校长TonyDallisa的做法值得借鉴,他在教师的生日、重要活动或取得了特殊的成绩后,他都会送给他们一张贺卡。[8]一张贺卡说来无关轻重,然而正是这张小小的贺卡使教师们感到他们是有价值的。所以人文关怀意识未必一定体现在多么大的事情上,只要是教师们所关心的,管理者都应该放在心上,而不是一味的抓大放小。

3.2完善教师评价机制,着力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

教学质量的高低应该是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它不应该是唯一的指标;教学质量的高低也不能以学生的分数来代替,否则不仅会导致学生片面发展,还会造成教师的片面发展。对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元的、动态的和全面的,评价机制应该能够深入教师的日常活动,并引导教师朝“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在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结合本国国情,适当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一套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如:从教师的教学绩效(包括教学过程、学生对该教师和该课程的喜爱程度、教学成绩等)、个人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渊博程度、个性气质、精神面貌、学生观及对工作的热爱程度等)、人际关系(教师与学生、同事、领导及社区的关系)等诸方面,多方面地、全方位地对教师进行评价,使其在不知不觉中以极大的热情、饱满的精神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影响、感召学生,这样学生将既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又能产生优异的成绩和健全的精神,使学习真正变得“苦中有乐”,化作成长动力。

3.3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造就教师恬静雅致的心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多年的经验向我们证明,有效地开展学生全面发展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教师集体要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要有多样化的兴趣、广阔的眼界、顽强的钻研精神和对科学新事物的敏感性”。[9]这样的教师团体正是我们培养创新型、研究型学生的智慧源泉。为建设这样一支教师队伍,学校要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或组织专门人员负责一年中各种教师文化娱乐活动,如组织小乐队、合唱团、师生联谊会,举行演讲比赛、知识沙龙、生活沙龙,开展体育游戏、游园活动等。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郑杰说:“我希望教师能参加读书赏议会,里面有很多唱片和画册,希望教师能参加教工合唱团,希望教师能为<<草根>>写写小说、诗歌、散文,下班后能哼着歌回家,晚上读读美文,双休日逛逛美术馆。以后,我还会请人为教师开个文化艺术讲座。”[10]在这里,学校成为了教师温馨的精神花园,教师从学习、思想、感情生活等诸多方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师生在充满生机和关怀的校园里共同得到文化滋养。惟有如此,理想的“教学相长”才能出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范绪锋.今天,我们该怎样关爱教师?[J].中国教育报,2004-03-12(2).

[2]张瑞芳.教师职业新特征——写在第20个教师节[J].中国教师,2004,9:15-19.

[3]王晓春.让教师充满阳光[J].现代教育报,2004-03-10(3).

[4]王淦生.多给教师一些人文关怀[J].天津教育,2004,1:22-23.

[5]蔡慧君,雷玉英.论教师职业倦怠[J].教育探索,2004,1:107-108.

[6]张直中.教师职业倦怠的教师文化探因[N].教育文摘周报,2003-02-26(9).

[7]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30-331.

[8]赵玉如.美国校长如何调动教师积极性[J].天津教育,2004,1:30-31.

[9]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8:47-48.

[10]郑杰.给教师的新建议(第三十七条)[J].上海教育,2004,7A:46-47.

[责任编辑: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