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 ZHANG Wen
(昆明理工大学,昆明 650051)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051,China)
摘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每个民族有各自不可替代的文化信仰和传统,也有各自的建筑特征,翁丁寨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原始佤族风土人情,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文章通过探寻佤族原始村落的文化,分析佤族的建筑形式、室内空间以及建构方式,阐明村落文化对建筑的建造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Abstract: China is a multinational country, and each nation has its own irreplaceable cultural beliefs and traditions, as well as its own architectural features. Wengding Village retains the original residential building style and original customs of Wa nationality. It is by far the most well preserved original gregarious village. Through exploring the original Wa village culture, analyzing the Wa architectural forms, interior space and construct ways, this article clarifies that the village culture has certain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uilding.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翁丁佤族;文化;干栏式建筑
Key words: Wengding Wa nationality;culture;stilt style architecture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096-03
1 翁丁村
1.1 区位环境 翁丁村位于云南省沧源县城西北方向约40公里处的勐角乡,距乡政府所在17公里,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城39公里。
1.2 村落基本情况 村子的建寨史无文字记载,早在400年前,佤族是靠刀耕火种生活,人们由缅甸慢慢迁移到翁丁村寨,原来的村寨规模很小,只有三十七、八户人家,解放之后随着发展,村寨逐渐扩大,从四、五十户人家到现今的一百多户人家。原来的村寨有寨墙并且有三道门,分为正门、南门和后门,晚上十二点寨门关闭,现在主要使用一个寨门,距今十年,是村民及游客进出的正门,现今的村寨主要的姓氏有杨、肖和李。翁丁村的民族结构单一,人口均为佤族。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年龄较长的人一般听不懂汉语,村民不会写佤族文字但是能进行交谈。翁丁村居民与外界交流甚少,经济发展较滞后,家中饲养的牲畜不外售,全村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收入主要依赖于水田种植。翁丁村现今还保留有佤族歌舞、节庆、宗教等文化内容,住宅建筑相对古老,保留完整。
2 翁丁佤族的文化传承
翁丁村现在还保留有四个传统节日,分别为二月的春节、三月的播种节、六七月的护寨节以及八月的新米节。佤族崇尚黑色,所以服饰多以黑色为主(见图1),妇女的下裙,多用黑、红、蓝、紫、黄或白的彩线,混纺成条纹花粗布,单幅围裹,颈上戴有银竹制项圈,手戴银手镯,耳附银环,妇女们多披发。男子多缠黑色包头,裤子短而肥大,裤腰卷起来可以包东西。很多人都喜欢佩用佤族的挂包,方便而且美观。
佤族信奉万物有神灵,在村子的山坡上有一片祭祀的神林,不允许外人进入,村子里还保留有几颗大榕树,榕树倒后不会烧不去砍,因为老人认为榕树中是有神灵的,砍烧会给家里带来不顺。佤族人崇拜牛头,视牛头为财富,牛头桩(见图2)被视作权力、财富的象征,无论是寨子、部落或个人,都以所挂牛头多少作为衡量贫富的标准,因此,凡有佤族居住的地方,都栽有牛头桩。
木鼓是佤族人民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祭器,在佤族人们心中,它是一种通神之物,传说敲响木鼓能把人间的声音和愿望传达给天地鬼神。同时,木鼓还有多方面的功能:民族聚会靠它传令;部落战争由它报警;节日庆典以它增色;唱歌跳舞用它伴奏。在翁丁村有一个木鼓房(见图3),房内放置一对木鼓,分公鼓、母鼓两种,公鼓的音节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节较高,音色清脆。木鼓一般以红毛树、花桃树树段为原料,将其腹部按一定形状掏空制成,其上刻有青蛙,是为了希望木鼓叫声洪亮。
3 佤族村落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3.1 建筑形式的影响 佤族村寨坐落于半山腰比较平缓的地方,一个寨子一般由几个氏族组成,房子因山势而建,一排一排,从远望看,比较整齐(见图4)。佤族房屋的结构和建筑有两种,一种是“干栏式”建筑(见图5),底层以木柱支撑、架空,用于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仅1m多高,二层住人。另一类房屋是“四壁落地”房(见图6),也叫“鸡笼罩”房。此类房屋的结构比“干栏式”简单,用三棵长权作柱梁,平直的木条作椽子,房顶至房檐倾斜度较大,椽子上用茅草铺盖,四壁用竹笆编栅成墙,向东面开一道门。每个房屋基本都有院子,各家的院子用石块围起来,有的人家还有晒台、猪圈等。
由于村落的传统,家中如果有不止一个孩子,分家时建的房子,选址不能高于父母的住房,并且只能建“四壁落地”房,至少三年后可以建“干栏式”楼房,正是由于这样的传统,让我们看到了一排一排整齐排列的村寨以及两种不同的建筑形式,翁丁村的干栏式建筑还受气候的影响,茅草房冬暖夏凉,很好的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发展。
3.2 室内空间的影响 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见图7),竹席木板当床,没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由于窗口较小,室内光线阴暗。划分间的方式很古老,放一个席子,那它就是卧室;放一些碗筷,那它就是做饭的地方,靠一些固定物品的摆放来划分空间。建筑内部在火塘的上方位,也就是对着门的方位一般是老人房和祭祀的地方,火塘的下方位(靠近门的位置)是主卧室,基本每家都有电视机,个别家庭有冰箱。
建筑内部架火塘(见图8),集煮食、照明、烘干、取暖等功能为一身,火塘分为三种,有主火塘、客火塘、和牲畜火塘,现在每家基本上只生一个主火塘。火塘的做法是在主柱之外加短柱和短梁,上面密铺竹片并且盖土压实,梁就作为火塘四周的围合边,火塘在楼面占据了中心位置,一般1.5m见方,以火塘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让彼此更为亲近,家庭内部之间私密性要求不强。
现在翁丁村所有家庭都留有火塘,火塘是世俗家庭生活与宗教活动的地方,是家庭生活必需之物,是家庭的象征,同时也是火神、祖神栖息来往之地,是家庭成员与神灵相互沟通的地方。佤族民谚常说;“火塘是房子的心脏”、“炉中不断千年火”等,形象地说明了火塘的地位。佤族特有的火塘文化以及祭祀文化影响了建筑平面功能,内部平面功能划分无任何墙面、隔板等,每个建筑内部都有祭祀的空间,卧室主次划分明确,室内活动围绕火塘进行。
3.3 建构方式的影响 佤族建筑材料主要是杂木、竹子、茅草、野藤等,村子里建房子的时候,会先由魔巴杀鸡看卦,如果这天是吉利的,那么选择建房。盖房子只需用一天的时间,第二天继续建造认为是不吉利的,盖房时全寨子的人都会帮忙,家家会送东西,像过节一样热闹。建房时先有主要的一根柱子入土,佤语把这根柱子叫做“long”,然后再立其它的柱子,一般柱子有两柱、四柱、六柱、八柱和十六柱。丈量尺寸也不用测量工具,而是用手、肘、两指、拳等身体部位来测量,测量的数据不要整数,因为佤族人认为不能满,留有余地以便日后调整,较小的房子需要茅草大概300至400片,大房子需要茅草500至600片。
建筑屋顶的做法用草片覆盖,顶上用木叉固定,并在木叉上做一些装饰交叉角,远看如大葫芦顶上插两支小牛角,伞罩锥体的外形顶部呈弧形,是葫芦形与塔形的完美结合,屋角的图腾崇拜装饰的交叉角(见图9)也为中国民居建筑中少见的。类似歇山顶的椭圆形茅草顶,利于雨水外流和散热,茅草顶上有可开启的草窗(见图10)。柱子一般有四排,不需要特殊的柱础,底层还加有许多叉头柱支撑梁,以加固支撑的楼面。结构多采用人字木架,中心梁架为抬梁式,连接的方法有斗榫式的,也有以叉形柱头架住梁,再进行绑扎固定的做法(见图11)。建筑中除了柱子、梁用木料外,其他大部分用竹和草,用作地面的把圆柱劈开,压扁固定于梁上;用作墙的则需将圆柱劈开,再分层剖成薄竹片,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式编织成竹篾笆,然后固定在梁、柱上。佤族建筑的屋顶,不仅仅起到了概念中屋顶的作用,甚至于还起到了部分墙的作用。
4 佤族村落文化对建筑空间场所的影响
寨桩(见图12)位于村落的中心,也是村子发展的中心,高杆上的图腾物器是司岗里传说,鹅卵石是寨心标志,是全寨人精神的寄托。佤族人普遍认为,只要有心,心诚就能祈求到自己的愿望。寨桩上有包谷杆,祈求的是粮食丰收,生活丰足,还有其他祭祀物也供在寨桩前,寨桩是由佤族人日常生活器物堆叠成的木塔,自下而上共13层。距寨桩5米开外还有撒拉房(见图13),也就是公房,主要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地方或远方客人来访找不到亲戚,暂时歇脚的地方。村民们围绕寨桩以及撒拉房展开活动以及生活,建筑也以寨桩为中心向周边扩散建造,现在寨桩及其周边已经自然形成了广场,寨桩形成的空间成为村落文化独有的文化记忆和传统。
5 结语
佤族是一个山居民族,其博大精深的木鼓文化、源远流长的狩猎文化和独特的农耕文化均与所居住的环境息息相关。由于翁丁佤族原始村落交通不便利,所以佤族一些文化传统和习俗被很好的保留下来,佤族的宗教信仰和火塘文化延续至今,佤族的文化影响了建筑的建构方式、平面功能布局、立面形式等。
在建筑的建筑形式方面,由于气候以及传统的观念,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干栏式建筑、“四壁落地”房两种建筑形式;在平面功能布局方面,全部的生活围绕火塘进行,由于火塘文化的延续,祭祀房、老人房以及主卧室自然形成了区域的划分;在立面形式方面等,形似牛头的交叉角图腾以及祭祀崇拜在建筑中随处可见,可以说已经将佤族文化融入到了建筑中。村落的建筑空间场所,是村民们公共生活的空间,也是精神的寄托,更是文化的记忆和传承。
尽管干栏式建筑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茅草顶不防雨,下雨的时候会有漏雨现象,通风、采光存在问题,茅草顶和木构架防火安全存在隐患等,但是文化对建筑的方方面面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存在的问题有待我们日后做进一步的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杨大禹.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硏究[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
[2]刘稚,秦榕.宗教与民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3]蒋高宸.云南民族住屋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4]周家瑜.佤族的原始宗教与民族文化传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2).
[5]杨福泉,郑晓云.火塘文化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6]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7]罗之基.佤族社会历史与文化[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