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建筑毕业正文

转变思维 上下求索——2015年CCPA会长会议集智探寻行业发展路径

  • 投稿山羊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759次
  • 评分4
  • 85
  • 0

本刊记者 魏 洁

瓶颈:市场乱象丛生

对策:淘汰落后,产业升级,兼并重组

瓶颈:资源综合利用陷入两难

对策:“存量减“与”营改增“相结合

瓶颈:“行业准入”带来羁绊

对策:放开市场,公开竞争

瓶颈:管桩利好政策滞后,PCCP江湖失宠

对策:重视标准,利用标准

4月25日晚,一年一次的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简称CCPA)会长会议在京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有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处长袁克兰,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CCPA会长徐永模,CCPA副会长王肇嘉、韩先福、田炫宏、李建华、陈兵、邵俊、王玉雷、史林忠、刘晓辉、王学刚等及其他会长单位代表,CCPA秘书长孙芹先、常务副秘书长曾庆东、副秘书长沈冰同时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徐永模主持。他说,从一季度国家经济数据统计和近期建材联合会组织召开的经济运行分析会可以看出,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形势同样很严峻,行业整体出现大幅下滑;他希望在座的副会长能够互相交流和分享彼此的经验,共同探讨解决行业面临的诸如产能过剩、恶性竞争、资源综合利用、行业配套政策和相关标准等共性问题,预判未来行业走势;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大胆突破思维定式,努力创新商务模式。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涵盖预拌混凝土、混凝土预制桩、PCCP、预制构件等不同种类、不同功能的产品,行业覆盖面广,产品种类繁多,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较为深远。今年一季度以来,宏观经济出现下行趋势,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生产和投资继续减缓,制造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萎缩,商品混凝土、混凝土预制桩、混凝土电杆等主要产品生产均呈下降趋势。形势紧迫,现状堪忧。与会副会长根据各自企业发展中的瓶颈和困惑,就有关国家政策、市场环境等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瓶颈一:市场乱象丛生

韩先福(北京新奥混凝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商品混凝土发展至今,首次出现亏损现象,市场总量减少,何时复苏看不到希望。整个行业缺少竞争力,供大于求;作为原材料的砂石资源紧张,质量下降,部分砂石企业偷采盗采,大型的正规的企业因不介入这个市场而受到冲击;而严重依赖地方原材料的商混企业也因砂石现状受到严重影响,这个影响不仅波及商品混凝土的质量,而且波及到各项基础工程的质量,给公路、铁路、桥梁等混凝土工程建设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行业的恶性竞争和价格战也会导致质量问题和负面效应的发生。混凝土企业的特点是近期看不出质量问题,问题大都在远期暴露。整个行业没有被提升到国家的战略层面,缺少产业规划;虽然有多个部门管理,但实际相当于没人管。

对策一:淘汰落后,产业升级,兼并重组

韩先福:真正的突破复苏就像15年前的水泥产业一样,打破这个局面需要淘汰落后,产业升级,兼并重组;需要整个行业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积极呼吁,从国家层面得到政策的引导和扶持。

瓶颈二:资源综合利用陷入两难

韩先福:在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国策下,去年税务总局对水泥混凝土行业在“资源综合利用”政策上进行了调整,内容是只要利用30%的工业废料、垃圾,就可减免增值税。众所周知,水泥混凝土产业是资源综合利用第一大产业,一年消耗上亿吨工业废料,如果这个政策出台,没有企业愿意采用工业废料了。因为这其中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是量的问题,只有用到一定的量,才能免税退税,而这个量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是无法达到的;另一个是退税比例降低,企业算来算去成本反而增加了。

对策二:“存量减“与”营改增“相结合

袁克兰:我们已经从财政部拿到了这个方案,并且一直在跟他们协商,但顶多维持现状不变。财政部可能没有想过,一旦企业不用废渣将会怎样?

其实,我们的初衷是发展高标号水泥和高标号混凝土,这是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但是目前的资源综合利用政策恰恰与此相悖。若要既能消耗掉废渣,又能与行业发展政策吻合,我们的想法是,根据不同的产品增加不同的量,享受不同的退税比例;具体方案是:对高标号水泥或混凝土掺加标号525以上是10%,掺加标号425以上是20%,就能享受100%的退税,这是按照国家的补贴政策测算的,是比较科学的方案;不过财政部门不接受。

我们提出的“存量减”方案,则是指消耗掉多少废渣,就有多少财政补贴。凡是利用废渣的行业,都可以把“存量减”方案和“营改增”政策结合起来,看消耗掉多少废渣,就能抵扣多少税。

徐永模:目前存量方式在其他行业用得比较好,比如垃圾焚烧发电,从垃圾源头开始计算它产生多少量,企业处理了多少垃圾,环保部门可以监控是否为无害处置,质监部门可以监控产品质量。建议实施“存量”方式要简单明了。

瓶颈三:“行业准入”带来羁绊

韩先福:所谓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其实没有用。北京市出台“享受京津冀空气质量计划”政策,要求135家混凝土企业绿色达标,结果很快被推翻。我认为,混凝土产业要放开竞争。以北京为例,有能力有条件扩大规模的企业因受各种限制而无法扩大规模,反而一些缺少规则的搅拌站很容易就建立了起来。如果放开市场准入,那些没有能力、不讲规则的搅拌站肯定会被淘汰掉。

多年来,水泥混凝土行业中一些大型国企无法上市重组,究其原因,就是受政府设置的行政许可限制太多。

孙芹先:1993年,建筑业推出“承包资质”管理方式;2013年,建设部在全国征求意见取消“承包资质”,我们是支持取消的态度,但是各地建委不同意。目前形势是管理比过去松了,但是审批更有难度了。

对策三:放开市场,公开竞争

徐永模:按照水泥行业的经验,国家是不限制放开水泥市场的,落后企业肯定会被淘汰掉,正所谓:“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不乱不治到不乱即治。”

袁克兰:学习水泥行业。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并得到治理。为此,我们出台了一个“等量”或“减量置换”的办法,也就是,只要小企业把指标卖给大企业,大企业就可以兼并小企业。

对于水泥混凝土行业超严重过剩产能,只有放开市场后规模化发展,才能把小企业挤出去。

前几年,我们搞淘汰落后产业的做法,就是公布淘汰落后名单。在与地方政府商量后,让他们把落后产能报上来,制定5年计划,还有年度计划。“十二五”期间公布了一批要淘汰的企业,每年公告企业名单,向地方政府施压后,地方政府将每年要淘汰的企业列入计划上报给我们,我们进行公示,年底还会分成若干小分队去验收考察,以拆除为标志,这样坚持了几年,最终淘汰了大量的落后企业。

韩先福:必须公开竞争。大企业无论是管理能力,还是资源配置能力,都远远强于小企业。

王肇嘉(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院长):据了解,北京市政府管理混凝土企业的思路,首先是将《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作为总的法和纲,然后按照这条主线,每年给各区县布置任务。对建委来说,责任主体就是减少搅拌站,淘汰没有资质的搅拌站(有资质的就是绿色站点达标)。所以先把搅拌站资质就位,包括规划、环保、土地确认等一套办法。到今年年底,估计有165家左右搅拌站基本符合资质,也就是说混凝土施工企业可以和这165家签订合同;而没有达到资质的搅拌站,施工企业则禁止签合同。这样,在不再有新资质发放、不再批准新站的前提下,搅拌站逐渐减量。然后减量的途径有三种,一是随着城市化进程,搅拌站租用的农用地迟早会被政府收走,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商和搅拌站直接做交易,相当于自然灭站。二是依靠环保达标,严格不断升级的环保监测。就像对水泥企业一样,环保局实时监测,一旦粉尘超标,就进行处罚;《环保法》的出台将罚死一批搅拌站。三是希望大企业兼并一批小企业,看是否将165家缩至100家。虽然北京市政府按这个思路一步一步向前推,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意。产能过剩的结果只能是相互竞争。

王玉雷(北京榆构有限公司总经理):实际情况与监督力度差距太大,如果监督力度到位,搅拌站还会被淘汰一批。

陈兵(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副总裁):资质问题需要呼吁,资质不放开会影响行业集中度;行业应该吸取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做到宽进严管。

瓶颈四:管桩利好政策滞后,PCCP江湖失宠

魏宜龄(广东三和管桩有限公司):管桩所用C80混凝土存在潜在的危险。C80混凝土需要使用磨细砂,由于天然砂资源缺乏,目前砂的二氧化硅含量比天然砂的含量低很多,这就使C80管桩的强度水平受到一定影响。另外,管桩行业也希望采用工业废弃物如粉煤灰、矿粉、脱硫石膏等,但目前市场缺少管桩需要的一级粉煤灰;若采用矿粉,对企业也没有实际意义,这些都影响着企业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管桩行业亟需国家给予相应的工业废料利用补贴,国家也应该从政策上鼓励管桩企业利用工业废料,出台一些既能促进技术进步、又能促使产业升级的政策。

刘晓辉(山东电力管道工程公司总经理):PCCP在中小管径上与球墨铸铁管相比已经没有优势,特别是在价格上。随着钢材的不断降价,许多地方的水利项目中中管以下都采用球墨铸铁管,尤其是地方供水集团都倾向于质量和长久性优于PCCP的球墨铸铁管。虽然PCCP在大型调水工程中还有优势,但现在国家投入这种大型工程很少。

PCCP现正寻求国外市场。

混凝土行业要做的,一个是标准,一个是品牌,最后交给市场来检验。

对策四:重视标准,利用标准

徐永模:淘汰落后产能需要依靠质量标准。换种思考方式,就是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利用好国标、行标以及协会标准或联盟标准,通过协会标准或联盟标准拉开先进产品与落后产品的差距,因为同样的产品,一定是选择高标准的产品。协会会想办法推动标准的制定和出台,大企业更要高度重视标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