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数学正文

依托情境让思维过程“看得见”——《乘法分配律》教学评析

  • 投稿杨西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1030次
  • 评分4
  • 36
  • 0

唐生松?

(湖南石门县壶瓶山镇完小 415300)

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脱离具体情境,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有的学生常会给出如下错误:?

有位教师在教学中依托具体生活情境,让思维过程外显,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请看案例片段:?

出示问题情境:?

每件上衣32元,每条裤子28元,买3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

(上衣和裤子图略)?

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通常学生能给出如下所示的两种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32+28)×332×3+28×3?

=60×3=96+84?

=180(元) =180(元)?

通过如下方式分析两种方法的思路,让学生理解相应的等式。?

上衣和裤子合买上衣和裤子分别买?

(用方框圈上衣和裤子图略)(用方框分别圈上衣、裤子图略)?

变化上衣和裤子的价格以及购买的数量,学生通过类似的思路得到如下一系列等式:?

(32+28)×3=32×3+28×3?

(32+28)×4=32×4+28×4?

(32+28)×5=32×5+28×5?

(32+28)×10=32×10+28×10?

(42+38)×3=42×3+38×3?

通过对这一系列的等式进行概括,得到乘法分配律。?

评析:在这一案例中,教者设计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去发现、去获取。当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32+28)×3=32×3+28×3马上不断地变换条件,把3套变换成4套、5套、10套等,学生慢慢地抽象出乘的这个数与数量的大小无关,任意的数都可以。如果把上衣与裤子的价格加以改变的话又怎样呢?通过解决“上衣每件42元,裤子每条38元”这个变换了条件的问题,学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并能在主动建构中学习乘法分配律。这位教师以买3套衣服为原型,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合着买和分着买花费同样多。后面再出现其他实际问题或乘法分配律的算式时,都将两部份分别对应为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学生理解起来很简单,从而在衣服的情境支撑下,很轻松地发现了乘法分配律。这样,依托情境,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