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童建福
【摘 要】高中数学课堂中,问题的引导是数学课堂的灵魂,它是带领整个课堂节奏的关键。对学生来说,问题就像一个个方向牌,指引着他们思考的方向,最终到达知识的彼岸。对教师来说,问题是一把教学利剑,能帮助教师破解一个个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本文主要探讨问题引导法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应用,从几个方面来提出一些教学建议和教学方法,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的目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问题引导法;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思维是从解决问题出发,为了解决遇到的问题而调用知识进行思考的一个过程。一个个的问题就像一个个现实情境一样,当学生遇到时,便会融入情境,代入自己的思维。通过自己的想象,模拟出新的解决策略,完成一次创造性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方式也叫做问题型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学生由自己的思考而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应善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的思考,但这并不是要学生生硬地按部就班,而是有自主思考的前进。用问题引导目的是为了激起学生思维的矛盾,与自身经验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的矛盾,以此来打破原有的平衡专题,激发学习的欲望,达到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目的。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应用好问题引导法,供各位同仁参考与借鉴。
一、问题引导注重“阶梯原则”
在数学课堂中应用问题引导法,要注重“阶梯原则”。所谓“阶梯原则”就是问题的设置要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浅到深,有阶梯性的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新境界新高度。把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降低难度,但不破坏问题的完整性,这样有利于学生接受,不至于看到题目就退缩了。在拆分大问题变小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学习情况来设置问题,要有针对性。另外,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跨度不太大,宁可多“爬”几个阶梯,也不要“一步登天”,要有阶梯性和有序性,让学生有逐步深入最后解决问题的“喜悦感”。
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苏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时,有关对数函数与幂函数运算,有这样一个题:求7的值。这个问题难度比较大,可以拆分成以下几个问题:
1.这里涉及到什么运算,用什么公式;
2.如何进行对数函数的恒等变换;
3.为使幂函数的底和对数函数的底是相同的,并且是非1整数,应该选什么数呢?选7还是选,为什么?
4.用7=()-1进行变形,对数函数前面的负号该如何处理?
二、问题引导注重“发散原则”
问题引导法的“发散原则”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应该模板化或者是标准化的,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灵活变化,应该是具有发散性和开放性的,在保持问题的本质不变的前提下,尽量地揭示更多的不同知识,强调方法。从这点来看,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知识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发散思考,从而领悟中心问题和其他知识间的联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发散原则”还能帮助学生巩固旧的知识,加强新的知识,使知识实现迁移。经常进行发散性和开发性的问题训练,学生的反应灵敏度和变通性会更加强,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联想能力。
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苏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时,有关三棱锥的知识,有这样一个例题:说说三棱锥底面三角形的“五心”之间的关系。这是一道非常开放的题目,围绕这个问题可以设置如下的问题:
1.当三条侧棱与底面的线面角都一样时;
2.当三条侧棱长度都一样时;
3.当三棱锥所有棱长度都一样时;
4.当顶点与底面三角形三边的距离都一样时;
5.当三条侧棱是相互垂直时;
6.当三个侧面在底面上的投影面积都一样时;
上述的问题,难度有所不同,题目之间有相互联系也有区别,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会给学生“一浪接一浪”的体验,使他们充满了挑战的激情,学习主动性被大大提高。
三、问题引导注重“现实原则”
问题引导的“现实原则”是指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不能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式的问题,所设置的问题应该是知识丰富的,充分体现数学的规律性和现实指导性,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的,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迁移应用,与生活工作有紧密结合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问题不仅仅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步步深入,还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知识文化。根据生活和工作来设置问题,提出实际问题,会让学生看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增加数学学习动力。
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苏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时,有关“映射与函数的关系”的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映射与函数的关系”。
例题1.在四边形的围墙ABCD上,有一只小猫P沿着围墙在跑,路线为BCDA,设小猫运动过程中的路程是x,则函数S=f(x)的图像为下图所示,关于函数的结论说法正确的是哪几个?
1.围墙是平行四边形;
2.围墙是等腰梯形且AB∥CD;
3.设围墙AD边中点为E时,△ABE的面积为10;
4.设10≤x≤14,则有S=f(x)=56-4x。
此题大部分学生都无法全对,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很有兴趣去探究其中的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让学生联系了多个数学知识点,包括函数的性质、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关系,教学效果良好。
总的来说,问题引导法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应用能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应该加强研发,发现新的问题引导方式,更好地服务课堂,服务学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14
[2]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4):11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陈集中学)